1978年,在父亲强烈反对的情况之下,李安毅然登上美国班机,飞往美国伊利诺大学报读戏剧电影系学士学位。后来,他又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,考获得电影硕士学位。
1984年,李安成功考获电影硕士学位,并以《分界线》(Fine Line)作为其毕业作品。该片曾获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作品奖及最佳导演奖。这段时间,他还参加了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·李(Spike Lee)的反映学生生活的电影《Joe's Bed-Stuy Barbershop: We Cut Heads》的摄制工作。
籍由本身在大学求学阶段所获得的奖项和经验,他信心十足地踏入美国电影圈,期望自己的能够大展拳脚、干出一番事业来!可是,他万万没想到,在一个推崇人人平等,自由追求梦想的美国,尽然没有他可立足之处。将近三十岁的他,不得不面对人生的第一个挫折
– 毕业即失业。
无法执导拍摄电影,他只好呆在家中,靠仍在攻读伊利诺大学生物学博士的太太微薄的薪水度日。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,李安每天除了在家里大量阅读、大量看片、埋头写剧本以外,还包揽了所有家务,负责买菜、做饭、带孩子,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。
他生长于儒家思想氛围浓厚的家庭。“男主外、女主内”才是家庭中夫妻之间分工的主流模式。为此,长期盘踞家中不务正业:处理家务、照顾小孩,让他活得很没有尊严。
有段时间,他的岳父母有意出资让他开个中餐馆。可是,性格倔强的妻子婉拒了这份好意。当他知道这件事后,辗转反侧想了好几个晚上。最终,他选择向现实低头 - 放下执导的梦想!
接着,他便主动到社区大学看看有哪门课程可供自己修读。翻阅了老半天,最后他选修电脑课。他认为,在那个生活压倒一切的年代裡,似乎只有电脑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他掌握一技之长,解除他生活开销的压力。
选修电脑课的决定,很大可能性可以帮助他摆脱不事生产的窘境。可是,资讯工艺领域的工作并非他最渴望从事的工作。在他心中,他清楚知道执导拍电影才是他的心头爱。为此,他的心境依然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。他的妻子是个观察细微的女人。对于他因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而产生的内在冲突,她早已知晓。
某天早晨,在他目送妻子去上班之际,站在台阶下的妻子突然转过身来,一字一句很笃定地对他说:“安,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!”显然地,他的梦想–执导拍电影,获得妻子无条件的支持和拥护。妻子的这一句话,犹如晨曦的光辉,直射其内心,将那快要淹没于庸碌生活里的梦想重新照亮。当下,他马上回到屋内,将存放在公事包里的电脑课程报读表,慢慢地撕成碎片,丢进垃圾桶。
1990年,李安所撰写的《推手》剧本,获得台湾优秀剧作奖。该剧本不仅为他赢得40万元奖金,更使他获得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。1992年,他亲自执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,将《推手》搬上了银幕。这部影片在台湾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,并获得最佳男主角、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评审团特别奖。此外,该片还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。
故事看到这里,你内心有何感触和想法吗?
试问,若你是李安,你是否有勇气面对命运的考验,经历长达六年的煎熬和等待,以获取执导的机会呢?当自己所坚持的理想并不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时,你是否又能不被外在环境所牵绊,如如不动呢?
李安今日的成就,与他早期6年苦撑求变翻身、打死不退的精神有关。而促使这股精神力量能够源源不断的主因,除了家人无条件的支持之外,更重要的部分来自于他清楚知道 - 唯有投入电影创作,他才能够活出自己,电影是他生命的全部。
当时的择善固之,造就了今日的璀璨辉煌!